【博職讀物121期】失去工作崗位,下一步可怎樣走?
發佈時間:2025-11-28 2人閱讀過


一個人終其一生僅為單一僱主服務的機率極低。許多人因找到更好的出路而自願離職;然而,也總有人因行業式微、公司經營不善,或因長期工作表現未如理想而遭解僱。
以下我們將從心理、經濟及未來就業三個層面,探討被解僱者可能經歷的挑戰與應對之道。


失去工作,在情感上類似於被伴侶拋棄,經歷哀傷實屬人之常情。參考「哀傷五階段」理論,失業者可能會經歷以下心理波動:
否認:無法接受已被解僱的事實。
憤怒:將怨氣遷怒於僱主、上司或社會,認為自己遭受不公。
討價還價:心存僥倖,認為仍有機會重返原有崗位。
沮喪:對未來感到絕望與無助。
接受:坦然面對失業的事實,並重拾對未來憧憬。
因人而異,有人能在數日內走完這五個階段,積極裝備自己,尋求更理想的職位;也有人可能長期陷於「沮喪」期,在職涯中自暴自棄,感覺被外界虧欠。


澳門居民多以私人自置樓宇為主,許多青年及中年家團仍背負數百萬元的房貸,每月還款額動輒二、三萬元。對他們而言,最大的財務恐懼並非無法找到新工作應付日常開支,而是將來能否找到薪資足夠高的工作以償還房貸。尤其在樓市調整期,單位市價低於買入價的例子屢見不鮮,一旦斷供賣樓,便意味著蒙受損失並失去安身之所。


原有工作技能與經驗,與當前市場職缺不盡契合,是多數被解僱者面臨的困境。這往往意味著求職時,只能選擇職務更簡單、待遇較原崗位低的工作。同時,內心可能存在「年齡自卑」,認為僱主在有選擇時,必然傾向聘用更年輕的求職者。
了解失業者面臨的多重困境後,是否代表他們的未來注定悲觀?當然不是。人類作為充滿智慧的生物,智力的展現之一正是在逆境中遇強越強,克服外在挑戰,成就更完美的自己。根據我們的服務經驗,以下提供三點建議:


初聞失業噩耗,人們容易誇大事情的負面影響,在財務上陷入「慘了!沒錢供樓了」的恐慌。然而,冷靜下來後會發現,這並非事實的全貌。對絶大多數家庭而言,一人失業在中短期不會導致家庭經濟崩潰,因仍有許多資源可動用,例如家庭積蓄、變賣股票、收取(不合理)解僱補償、提取私人退休金、政府失業津貼等。當預視到財政壓力時,失業者有需要與家人坦承溝通及達成新的理財計劃,例如共同減少對非必須品的消費。


許多人生性勤奮,一旦暫停工作便充滿罪惡感。失業者不妨換個角度思考,例如「對於四十五歲的我,這段時間可能是退休前最後一個長假。」與其慌亂地急於求職,在經濟條件許可下,不如給自己一段時間放鬆,重拾因忙碌而擱置的興趣、多與親友相聚,甚至遊歷心儀的國度。當紛亂的思緒沉澱後,自然能看清未來的方向。同時學習轉念,將「我是失業者,低人一等」的想法,轉為「每個人都需要休息,現在正是我的休養期」。


個性謙虛的人,或許從未正視自己在職場上的過人之處,總是不斷反思弱點。以經驗豐富的莊荷為例,他們通常具備卓越的客戶服務意識與技巧;若橫向流動至其他服務業崗位,與顧客打交道同樣能得心應手。若難以發掘自身優點,不妨主動請教身邊的人。現代社會講求終身學習,增值自己從無年齡上限。一旦確立未來方向,便可選擇相關的培訓課程、書刊及志願服務來強化技能,成為走在時代前端、不被淘汰的職場人。

最後,我們明白面臨困境的您或許仍有許多疑惑,歡迎致電我們的諮詢輔導熱線 28716622。正所謂「一人計短,二人計長」,我們的輔導員與社工樂意免費為您分憂解困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