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博職讀物119期】中醫解析輕食之道:體質契合為健康之本


發佈時間:2025-09-25            116人閱讀過

 
 
 
 
 
 
 
中醫解析輕食之道:體質契合為健康之本

圖片_20250919192019.jpg

消化科碩士、中醫師蘇惠蘭

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,「輕食」已成為一眾都市人,尤其是上班族追求健康飲食的重要選擇,其與豐盛的正餐形成鮮明對比。本期博職讀物邀請了消化科碩士、中醫師蘇惠蘭爲大家解析輕食之道。她指出,從中醫角度來看,「輕食」的核心概念是在兩餐之間補充少量食物,為身體供給所需能量,這與中醫向來提倡的「七分飽」理論高度契合。她強調,過度飽食不僅加重消化負擔,更可能影響睡眠品質與工作效率,而恰當的輕食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良方。

真輕食 ≠ 生冷沙律
 

Firefly_高熱量沙拉,很多醬料,然後拒絕 106087.jpg

蘇惠蘭指出,輕食的健康與否關鍵在於製作方式。以現今頗受歡迎的沙律、麵包類輕食為例,若沙律僅搭配牛油果、雞蛋、果仁與新鮮蔬菜,且分量適中,確實符合健康標準;但若為追求口感加入高熱量醬料,反而會使熱量超標,偏離輕食初衷。針對沙律食用量,蘇醫師重申體質差異的重要性。脾胃虛弱或陽虛體質者應將蔬菜,雞蛋煮熟,避免生冷食材;而體質良好者則可適量食用常規沙律。這種因人而異的調整方式,才能真正發揮輕食的養生功效。

Firefly_小米粥 465102.jpg

她介紹,中醫理念向來強調「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」,認為輕食選擇同樣需符合個人體質。沙律食材多為「生食」,食性寒涼,若個人自身體質「偏寒」,盲目食用可能會引發不適。建議,體質特殊者應先諮詢熟悉的醫師,確認自身體質才對症選擇。推荐脾胃功能較弱者選擇小米粥,其具有健脾養胃的功效,只需一小碗同樣能達到補充能量、滋養脾胃的效果。

Firefly_暴飲暴食,吃很多,狂吃,很撐 631385.jpg

在臨床診療中,蘇惠蘭接觸過不少因暴飲暴食、進食過飽引發脾胃問題的患者,常見症狀包括胃脹、胃酸倒流、胃氣不順等。她強調,過飽飲食會給胃腸帶來極大負擔,而保持「七分飽」則有助於維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。此外,輕食食材的選擇也存在常見誤區,部分人認為選擇甜品類輕食,只要分量少就不會有問題。但事實上,甜食易影響胃酸分泌,過量食用會引發胃部不適,這類輕食並不算健康。

食物陷阱與正確實踐之道
 

Firefly_高熱量沙拉 339045.jpg

對於輕食成為飲食潮流這一現象,蘇惠蘭給予肯定態度。她認為,輕食可作為兩餐之間的「能量補給站」,不僅能彌補體力勞動帶來的能量消耗,對於腦力勞動者而言,也能及時補充能量,支持後續工作與生活。她亦提醒大眾,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至關重要,首先,大眾應建立「三餐定時定量」的飲食節律;其次,需避免長期食用辛辣、生冷、煎炸、甜食等不健康食物,這類食物會持續損傷脾胃功能,影響身體健康。

Firefly_用玫瑰花、枸杞、玄玉花茶 751408.jpg

膳食搭配選擇因人而異方為上

 

Firefly_蓮子、淮山、芡實等祛濕食材 590109.jpg

西醫常用「食物金字塔」指導飲食,而中醫則更側重於結合個人體質與季節變化選擇食材,認為這樣更能發揮食物的養生功效。例如,廣東地區氣候濕熱,當地人煲湯時常加入蓮子、淮山、芡實祛濕食材;北方地區氣候乾燥,則多選用雪梨、沙參、玉竹等清潤滋陰的材料入湯。此外,針對尿酸偏高的人群,蘇惠蘭建議減少湯品攝入,若想飲湯,選擇滾湯即可,避免長期大量飲用濃湯,以防引發關節腫痛等問題。在日常膳食搭配上,她建議每晚保持「一份肉、兩份菜」的比例。

Firefly_香蕉、梨 138110.jpg

水果選擇方面,同樣需要注意,如榴槤、芒果性偏濕熱,體質濕熱者過量食用可能引發喉嚨疼痛;西瓜性寒,女性在月經來潮前應儘量避免食用,以防出現月經不適。相對而言,蘋果性質平和,不偏寒也不偏熱,香蕉、梨則具有潤燥功效,更適合作為大眾日常選擇。所謂病從口入,選擇適合自身體質的食材,而非單純依據個人喜好進食,方為上策。

總結

 

Firefly_第一,安全是底線,要兼顧新鮮與衛生;第二,核心是“均衡搭配”;第三,要注意避免「偽健康」誤區和「醬料陷阱」。 135250.jpg

隨著人們對飲食習慣的重視,「輕食」近年來似乎成爲了一些人認爲健康的飲食方式,甚至認爲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就是正確的飲食選擇,但其實這也是對輕食的誤解,反而漸漸地令自己的身體變得不健康。通過蘇惠蘭醫生的講解,相信大家都清楚并不是所有生冷沙律都是輕食,要避免陷入偽輕食的誤區,則需根據個人的體質選擇健康的食材,避免長期食用辛辣、生冷、煎炸、甜食等不健康食物。所以對於食材的選擇,最緊要的是以下三點:第一,安全是底線,要兼顧新鮮與衛生;第二,核心是「均衡搭配」;第三,要注意避免「偽健康」誤區和「醬料陷阱」。

點個「推薦」再走吧!
 
返回首頁返回上一頁
Copyright © 2016 Gaming Employees Home of Macau, GAMING.ORG.MO.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