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博職讀物115期】堅持不一定勝利!請警惕這些「沉沒成本謬誤」!
發佈時間:2025-06-06 66人閱讀過
堅持不一定勝利!
請警惕這些「沉沒成本謬誤」!
圖片來源:抖音百科
「再等等,馬上回本啦!」「充值左甘多,一定可以再賺多啲!」「依家走咪咩都冇曬?」……相信大家都在生活中不同的場景聽過類似的話,似乎「堅持就是勝利」已經成爲了亙古不變的定理。但你又是否發覺,有時候這種「恆心」反而讓我們在面對問題時缺乏理性的思考,一味地堅持,結局卻是讓自己陷入了更大的難題之中,更有甚者因此墜入近年常見的「刷單騙局」。
當你被「付出了,放棄就是半途而廢」的心理影響了判斷,會不經意地讓自己掉進了「沉沒成本謬誤」,漸漸地忘記了有時候「放棄」其實也可以作爲一個合適的選項。
什麽是「沉沒成本」?作爲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的概念,它指的是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成本。當人因爲害怕失去「沉沒成本」而做出行爲和決策,這種效應一般被經濟學家稱爲「沉沒成本謬誤」。卡內基梅隆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奧利沃拉(Christopher Olivola)對此描述:「人持續努力做一件事、進行消費或追求一個選項,因為他們已經投資了時間、金錢或部分資源在裡面。」
圖片來源:澎湃新聞
打個比方,你去一家餐廳吃飯,但在門口排了30分鐘的隊都還沒吃上,這時候排隊的30分鐘就是你的「沉沒成本」,因爲它已發生了並無法收回。當你開始思考自己都等了30分鐘了,中途離開不值得,這時候的你其實已經被「沉沒成本謬誤」影響到你的決策了。當然,排隊的例子聽起來影響力無足輕重,只不過爲了一頓飯可能會多等一會。但如果「沉沒成本謬誤」出現在其他領域上,而你沒意識到並被牽著走的話,那影響力可能就超乎你的想象了。
近年來層出不窮的「刷單騙局」離不開「沉沒成本謬誤」。「刷單」的詐騙原理就是利用了人們害怕失去「沉沒成本」的心理。他們先通過小額的回報吸引受害者入局,當受害者一點點投入資金後,無法取回本金的他們會因爲已經付出的「沉沒成本」,而受到詐騙者的蠱惑,不斷投入更多的資金以求取回失去的金錢,到最後陷入「沉沒成本謬誤」,被騙的金額不斷上升,更有甚者被騙取了自己所有的積蓄。
圖片來源:北京市公安局公安管理局
2024年底國内就有一單運用了「沉沒成本謬誤」的熱點案件。張女士(化名)在聊天群中得知了一個通過某音打賞和點贊獲取佣金的APP,在客服的指引下,張女士充值了APP點數,也在一開始就順利地提現出本金並賺取了小額的佣金。嘗到甜頭後,她充值的金額越來越大。這時候系統開始提示無法提現,並顯示需要再充值相應的數額才能恢復,之後會給予一定的佣金點數補貼,張女士二話不説就繼續充值,獲得了點數補貼,但還是遲遲無法提現。因爲害怕失去APP裏面的點數,張女士在客服的一步步誘導下,為了增加到一定的點數從而恢復所謂的提現功能,她一次次地向對方轉錢。當她意識到自己被騙的時候,前前後後已經損失了14萬餘人民幣,而一開始她充值的數額不過是100元人民幣,成功提取的佣金加起來才剛過100元人民幣。
這些案例看似破綻層出,但仍有人接連受騙,是因爲騙徒讓他們產生了「沉沒成本謬誤」,以達成不斷榨取金錢的目的。他們因爲捨不得已經充值的金額,在被騙的過程中不敢放棄,不斷繼續充值期望能回本,但結果就是越陷越深,造成更巨大的損失。
相信大家都玩過夾娃娃機,它作爲當下最熱門的娛樂活動之一,也是「沉沒成本謬誤」常見的地方。爲了夾到娃娃,我們都會先購買一定數量的代幣。在夾娃娃的過程中,每一次投進去卻沒有收穫的代幣就是「沉沒成本」。當我們夾不到的次數在不斷增加的時候,「沉沒成本」也在變大。這時候夾不到的挫敗感和對於損失的不甘心,很容易讓我們陷入「沉沒成本謬誤」。
圖片來源:口袋財經
不僅捨不得已投入的代幣,還總會覺得下一次就能命中目標,這就是陷入了「沉沒成本謬誤」的心理。有人開始認爲都已經投了那麽多幣在遊戲裏面了,一旦收手就全沒了,卻沒有考慮到萬一繼續下去還是夾不到損失只會更大,甚至如果這時候盲目地不斷購入新的代幣,夾不到的結果就是讓損失超乎預期、越滾越大。必須一提的是,即使最後夾中了娃娃,也是超出了自己原本的預算,這也是一種虧損的行爲。
「沉沒成本謬誤」在娛樂場中并不罕見。每一次投注之前,你所有失去的籌碼都是「沉沒成本」。當你不斷地輸錢,你的「沉沒成本」也在相應地越堆越高,這時候你就很有機會陷入「沉沒成本謬誤」。
圖片來源:新浪
面對不斷增加的「沉沒成本」,你會開始覺得,都投入這麽多的資金了,沒有理由放棄,一旦放棄就都沒了。因爲害怕失去「沉沒成本」,你不敢放棄,同時還伴隨著對最佳預想結果的期待。但你忘記了,「沉沒成本」本身就是已失去的。對於遊戲而言,「沉沒成本」無論怎麽變化,都不會影響到下一次的投注結果,因爲每一局都是獨立的概率事件,不會因爲輸的多而增加了下一局勝利的幾率。你捨不得失去的籌碼,並帶著總會贏的迷思,又繼續投入到了新一輪的博弈之中。你以爲結局是「堅持就是勝利」,而最終的結果只會是「長賭必輸」,越輸越多。
你可能會覺得,我又不進娛樂場,也沒有想通過副業賺錢,務實的我肯定不會受到「沉沒成本」的影響,更不會出現什麽損失。但其實并不是的,日常生活中這些你沒留意的「沉沒成本謬誤」,也會對你的生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。
圖片來源:CSDN博客
例如生活中的這些畫面:從事了好幾年的工作一直沒有晉升的機會,甚至薪水也沒有變化過,你是否會考慮到已經做了這麽久,之後可能會升職,而沒有想過離開;認識了很久的朋友,經常發生矛盾,甚至有很多觀念不合而造成的衝突,你是否會考慮到已經相識多年,之後就會解決,而選擇繼續交往;去到電影院結果發現根本不是自己想看的影片,你是否會因爲買了票而選擇繼續看下去,告訴自己高潮部分肯定會好看的;去了一家很貴的餐廳,但是每道菜都不符合你的胃口,你是否會認爲錢都花了不吃就浪費了,也不是不能吃,而逼自己吃到最後……
如果這些場景都在你的生活中出現過,久而久之,「放棄」變成了難題,並養成了下意識地以最樂觀的心態去思考問題的習慣,認爲事情的結局最終都會是完滿的,而不願意面對和承認自己的錯誤,不敢直面自己努力或付出白費的結果。如果總告訴自己,很快就會升職、感情最近就會回暖、下一道菜會更美味,而繼續盲目地堅持,結果就是眼睜睜看著損失越來越大,又因爲損失的變大,自己更不敢面對錯誤,越陷越深,最後獲得的只有無力跟無助。
可見面對「沉沒成本謬誤」,當事人容易產生認知傾向問題。因爲我們習慣去想「萬一情況變好了怎麽辦」,卻忽視了「萬一情況持續變壞了怎麽辦」。要想避免這種情況,可以嘗試運用以下的方法幫助你在困難中做出最合適的選擇。
很多時候人們陷入「沉沒成本謬誤」陷阱,是因爲只考慮到了事情最美好的走向,所以才捨不得放棄。所以面對問題,要想做出正確的選擇,我們應該要全面地思考每個選項的正反面。
圖片來源:photoAC
比如面對是否換工作,繼續做下去就會有一份穩定持久的工資,工作内容也熟悉,同時有可能會升職,這是正向的方面。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負向的方面,比如做得不開心、同事關係不融洽、工作内容不適合、沒有發展前景等,這些也應該作爲參考因素加入到我們的選擇。
當我們在做選擇前,嘗試全面地思考每個選項的正反面,為優缺點打分,這樣能避免我們因爲只考慮到了事情好的方面,陷入「沉沒成本謬誤」的情況,以確保自己的決策是理性的。
人們缺乏重新開始的勇氣也是陷入「沉沒成本謬誤」陷阱的一大原因。捨不得「沉沒成本」,就容易做出不理性的選擇,但「沉沒成本」是已經發生了並沒法收回的。因此我們應該敢於抛開「沉沒成本」,勇於選擇重新開始。
圖片來源:人民日報微信公衆號
當排了很久的隊都沒吃上晚餐,繼續等下去的原因不應該是我們已經等了很久,而是它值得。如果明明它根本就沒有到需要排長隊吃的水平,又或者有其他同樣好吃又不用排隊的餐廳,我們需要有「換一家」的勇氣,因爲排隊的時間是已經不可收回的「沉沒成本」,而吃上一頓自己滿意的飯才是我們的需求。
沒有充分的事前計劃,也是我們陷入「沉沒成本謬誤」做出錯誤決定的其中一個原因。有時候我們捨不得「沉沒成本」,是因爲我們沒有想過我們到底需要什麽和我們能接受損失什麽。
圖片來源:搜狐網
例如在夾娃娃時,如果沒有在事前就計劃好自己的預算、損失的上限等,就更容易被一次次的失敗衝昏頭腦。做好事前計劃,能讓我們更明白「沉沒成本」不應該考慮進我們的決策之中,而是考慮我們還有多少預算、還能接受多少損失。比如我做好30個代幣的預算,就得做好損失的上限也就是這30個代幣的準備。那麽當用完之後,就算夾不到,都要接受離開,因爲繼續夾下去,哪怕夾到了也是產生了超過預算的虧損,而且「沉沒成本」變大也不會增加下次夾中的概率。
做好事前的計劃和評估,當結果發生了之後,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,我們需要做的是接受,而不是被「沉沒成本」挾持。
所以,不是每件事情都是堅持就能勝利,反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。不必因爲發生的事情而影響未來的抉擇,要理性地考慮當下每個選擇的正反面,明白「放棄」有時候也是一個正確的選項,才能有效地避免自己陷入「沉沒成本謬誤」而做出不理性的判斷。